

「蒸籠」,台灣話謂之「籠床」,一般人直覺就想起年節時分^^出生於民國50、60年以前的人對於蒸籠的記憶,應該包含食物的香氣和親情溫暖,因為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,台灣女性利用蒸籠大展身手,將平凡無奇的白米和麵粉,變成一道道可口美味的佳餚或玩意,滿足了一張張貪吃的小嘴。於是,蒸籠富足了貧困年代的童稚心靈,成為許多人孩提時期的幸福記憶。
 
製作傳統蒸籠的師傅凋零稀微,因此傳統蒸籠日益難見。傳統磚砌爐灶與竹製蒸籠的式微,因為慢工出細活難敵現代效率的訴求,必須以過人的執著和毅力守護火候,默默傳承堅持品質的理念不易,或許這也是傳統蒸籠彌足珍貴的精神吧... |